厦门今年新建353处“近邻运动场”,逐步实现群众健身举步可及-厦门市体育局
厦门今年新建353处“近邻运动场”,逐步实现群众健身举步可及
时间:2022-09-23 19:18

  9月22日,厦门市体育局在湖里区举行了厦门市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

   

   

  当天,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参观体验了射箭场、金枋世家小区健身场等新建体育运动场,宣布湖里区首批近邻运动场试点项目正式向市民开放!

   

  厦门市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湖里区文旅指挥中心召开,会议对当前建设开展状况、场地经营模式等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阶段性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

  补齐短板 让运动健身走入群众生活

  开展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的重要抓手,为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推动全民健身补短板工作有序开展,今年3月,市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方案》(厦府办〔2022〕22号),明确了各区、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全面梳理适合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的存量场地,两年内全部新建和改建完成。在各区、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2022年全市计划新建改建近邻运动场353个,涵盖20类体育运动场地,覆盖6个行政区,体育场地建设总面积约为98373平方米,预计投入总资金9000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包括试点项目在内的建设任务共计98个,建设体育场地面积45422平方米,投入资金4006万元,近期各区已建成项目的验收工作正有序开展,计划年底将全部投入使用。

   

  全力以赴,近邻运动场各具特色

  目前,全市第一批近邻运动场试点地块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现场工作推进会对场地设施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和特色亮点进行了总结。

  1.领导重视。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各市直部门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推动成立领导小组,积极调度做协调,推动场地设施建设工作高效率进行。

  2.行动迅速。各区、各有关单位按照任务要求,措施有力、落实快速,攻克土地、拆违、规划、资金、建设、机制等难点、重点问题,顺利完成“每区建成10个试点地块的任务”。

  3.因地制宜。各区、各有关单位依据地块情况和健身人群,努力贴近群众需求,建设多样化的运动场地。

  4.注重创新。湖里、集美、翔安等区将建成的场地交给第三方运营,翔安区还专门出台了相关管理细则,明确各方责任,提升服务效能。

  5.突出特色。市政园林建设的海湾公园、袁厝小游园等场地迎合亲子、儿童运动需求;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在白鹭洲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彩色健身环道;思明区将室外健身房搬进金榜公园,推出省内首个建在公园内的智慧健身房……试点项目各有特色、各美其美。

  盯紧目标,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

  现场推进会上,厦门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阮敦梁指出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下阶段工作提出要求。

   

  阮敦梁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提升群众身体健康水平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近邻运动场”建设,积极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加快建成“15分钟健身圈”,夯实我市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基础。各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要把握好四个要素。一是用地,要积极谋划、梳理、挖掘存量场地;二是资金,要做足预算,高效合理用好资金;三是机制,要逐步完善建设、管理、运营机制;四是人力,要组织得力人员承担工作任务,压实责任。要抓住五个关键点。一是策划,做好各地块的规划、策划、设计;二是建设,要保证质量、安全、速度;三是管理,要明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的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有效管理;四是服务,要从群众需求出发,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网格化、科学健身指导等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五是宣传,设施建好后要及时更新到体育场地电子地图中,要想方设法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模式,让“近邻运动场”家喻户晓。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一是在政策、机制、模式、产品等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二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区级管理系统要积极与“厦门i健身”服务平台对接,全市形成一张图、一张网;三是贴近群众,建设地点、项目选取等要贴近老百姓,从老百姓需求出发,要讲求实效,让老百姓切实感觉到方便、实惠;四是尽责用心,扎实推进每一批近邻运动场的建设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