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34-31-01-2021-010 | 主题分类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 |
发布机构 | 厦门市体育局 | 文 号 | 厦体函〔2021〕40号 |
生成日期 | 2021-07-22 | ||
标 题: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307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
内容概述: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307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林少琴委员:
《关于厦门建设“滨海体育名城”的建议》(第2021307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该提案分析了我市建设滨海体育名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将“滨海体育名城”建设明确列入厦门市十四五规划建设总体布局、对标一线体育城市建设,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发挥我市滨海资源优势等宝贵的建议。提案既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做出长远且有针对性的规划指引,又着眼当下,切实贴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提出通过补足短板,发挥自身优势等方式发展我市体育事业,为我局开展工作提供有益补充。我局十分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工作,局领导召集相关业务处室针对提案内容仔细解读,落实对建议内容的采纳和推动,并同我局十四五规划相结合,推动工作有效开展。现将我局有关的举措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复函如下。
二、措施与成效
(一)全民健身设施全面覆盖
集合政府、社区、企业等各方力量,我局大力实施小型场地普惠工程。每年市区两级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健身器材与设施进社区、进乡村、进公园、进机关、进军营,体育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健身路径基本普及到公园和社区,健身设施与公园、绿地、山地等有机结合,打造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绿道网,各区各配建一个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公园、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五个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初步建成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建成了贯穿厦门本岛东西方向、全长23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探索建成福建省首家公益性无人值守健身房—“厦门体育智慧健身房(育秀试点工作站)”。据统计,全市健身步道总长1100多公里, 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2180个,体育场地面积1076.9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2平方米,居福建省首位。
(二)体育场馆建设稳步推进
以亚洲杯举办分赛场为契机,我局稳步推进我市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建成了市运动训练中心、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等一批大型体育场馆。翔安体育交流中心、理工学院、医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等一批体育馆已按计划开始建设。新市级体育中心“一场两馆”项目位于东部体育会展新城,作为2023年亚洲杯举办场地,正抓紧推进建设,它是国内首个可以实现足球与田径功能转换的体育场,场馆设计方案获亚足联高度肯定,并顺利通过评审,预计2022年12月交付使用。
(三)体育品牌赛事蓬勃发展
一是多措并举打造品牌赛事。优化提升厦门马拉松赛、海沧半程马拉松赛等系列赛事办赛水平,2020年厦门马拉松赛的直接经济效益约2.1亿元,带动经济效益约3.2亿元,综合经济效益约5.3亿元,并于2021年2月25日荣获“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跻身世界马拉松最高级别赛事行列。大力引进知名品牌赛事,成功举办CBBA全国健美健身锦标赛等系列知名品牌赛事;成功策划举办了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环东半程马拉松赛、铁人三项公开赛、趣跑系列赛等自主品牌赛事。二是积极促成新赛事落地。加强与国内外赛事公司联系、沟通,创新工作模式,疫情期间通过线上会议等方式全力推进意大利巴科拉纳帆船赛。引进并成功举办CBBA全国健美健身锦标赛。积极申办国际高水平单项赛事,成功获得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承办权。积极联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网球协会等部门,结合我市网球中心场馆建设,积极申办ATP250男子职业网球巡回赛。
(四)体育休闲产业快速发展
我局充分利用厦门得天独厚的环岛道路、沙滩、海域等天然场地资源,合理布局山地和水上运动区域。先后建成了总长度约25公里环东海域浪漫线(一、二期)、五缘湾帆船游艇港,为促进休闲体育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以厦门岛内外的海域为依托,在环岛路、环东海域浪漫线形成了以马拉松、自行车、铁人三项、轮滑等综合健身休闲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运动休闲带。在观音山、五缘湾等海域形成了帆船、赛艇等水上健身休闲运动为主的运动休闲区。路跑、自行车、轮滑、帆船、高尔夫、沙滩排球、汽车越野等运动蓬勃发展,相应的体育协会、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推动了厦门体育休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城市体育消费逐步复苏
一是打造体育消费服务线上平台。2020年8月,指导路桥体育产业集团上线厦门智慧体育服务平台Ai运动,进一步盘活公共体育资源,提升体育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和便利化水平。目前,平台用户数已超20万,入驻场馆45家,上架赛事65场,共计产生线上交易订单28万余笔,经平台流水约2079万元,平台拉动消费功能已初步显现。二是持续开展“线上体育”系列活动。为顺应消费线上线下融合、业态融合创新等消费升级新趋势,精心策划组织“动起来!体育局长带你去打卡”厦门站直播带货等“线上买”活动,参与人数达71.6万人次;策划组织马拉松线上跑等各种线上比赛,其中“为蓝一小时”等马拉松线上跑系列活动,参加人数共达26万余人,比赛纪念牌等衍生品消费达100余万元。三是举办体育消费节系列活动。精心举办“双十一”首届厦门体育消费节活动,发放200万元体育消费券,823家体育服务业企业踊跃参与,拉动消费500余万元;发动2207家商户参加省体育局组织的“乐动八闽•全民乐享消费券”活动,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有效释放体育消费需求。2020年8月,厦门市成功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六)对台体育交流日益深入
我局对台体育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依托厦门“对台体育合作与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着力打造海峡两岸品牌赛事,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金海峡横渡活动已成为海峡两岸最具影响的体育活动。
(七)体教融合不断探索推进
我局探索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新路径,大力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建设。2020年我市正式授予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等49所学校为首批厦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重点培养游泳、足球、篮球、网球、射击、体操、击剑等20个项目的运动员苗子。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将让更多在校生参与专业竞技体育项目,培养学生掌握1-3项运动技能,养成热爱运动、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以实现扩大青少年体育人口,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从我市自身看,厦门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市民的体育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仍较突出,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不足,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二是体育产业集聚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园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低;本土体育品牌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不够,市场开发不充分等。
(二)今后的计划
1.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设海西体育名城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福建省体育局“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我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做好《厦门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厦门市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到2025年,建立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初步建成体育氛围浓烈、体育事业繁荣、体育产业发达、体育品牌凸显、体育人才辈出、体育交流活跃、体育要素集聚的海西体育名城,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全力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统筹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以亚洲杯举办分赛场为契机,加快新市级体育中心、马銮湾体育馆、翔安体育交流中心等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推进高校、中学等现有体育场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更好满足举办国内外综合体育赛事、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的需求。二是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设施。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加快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推进体育设施进乡村、进公园、进社区,提升城乡体育设施均等化水平,拓展24小时无人值守智能健身房覆盖面,打造举步可达的 “15分钟健身圈”。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推动健身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促进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边角地等既有建筑和闲置土地资源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的有效利用,缓解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用地瓶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求配套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到2025年,每个区改造2-3个体育公园,实现公园里有健身步道、休闲广场、运动场地和健身路径,完成纵横相连、覆盖全市的“一带”“一环”“四放射”500公里健身步道体系,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0万平方米。
3.全力丰富完善体育品牌赛事矩阵
一是对现有品牌赛事优化提升。对厦门马拉松、世界铁人三项赛等现有赛事进行优化提升,丰富内涵,打造一系列温馨有爱的品牌赛事。对各区体育赛事加大指导,继续举办各具特色、影响力大、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二是全力引进新赛事。积极申办国际职业网球赛、苏迪曼杯羽毛球赛,推动全球最大的帆船赛意大利巴克拉纳国际帆船赛落户厦门。积极与国家级协会合作,推动在我市举办全国铁人三项运动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指导社会体育组织加强与在厦台胞联络,积极举办两岸交流赛事,加强两岸体育交流。三是开发自主品牌赛事。加大与国家各单项体育协会以及华体集团(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公司)、中田公司(中国田径协会下属公司)等头部企业的合作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创办厦门铁人三项公开赛、沙滩排球邀请赛、福建海岸帆船赛、越野系列赛、高尔夫、路跑等自主IP品牌赛事,逐步打造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4.全力支持体育服务业发展提升
一是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国际品牌赛事、自主品牌赛事、体育职业赛事、特色品牌赛事、全民健身系列品牌赛事的赛事体系,鼓励各区引进国际重大赛事,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兴办国内外品牌赛事、社会资本投资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二是提升健身休闲产业能级,普及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化,加快发展徒步、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普及性广,帆船帆板、赛艇、高尔夫球等市场空间大,以及跆拳道、击剑、模型体育、攀岩、房车露营、汽车越野等时尚体育项目。三是大力培育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推动体育广告与展会、表演与设计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四是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服务”发展,围绕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业等体育本体产业,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新商业模式。
5.全力促进体育消费提档扩容
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作用,激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培育数字体育、直播健身、线上培训等新业态,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服务”消费模式。拓展运动康复、体育观赛、运动休闲、户外探险等领域高端消费载体,积极培育夜间体育消费。优化体育消费环境,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开发健身产品、发展体育培训服务。鼓励体育金融消费品开发,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力度。
6.全力推动对台体育交流进一步深化
一是创新两岸体育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依托厦门“对台体育合作与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拓宽两岸体育交流领域,依托海峡论坛、厦金海峡横渡、海峡杯帆船赛等两岸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平台,推动厦台羽毛球、乒乓球、武术、马拉松、游泳、帆船、跆拳道、棋牌、棒垒球等优势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推动台湾“首来族”和青少年来厦交流。重点加强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和研学、棒垒球等运动项目、自行车等体育用品制造、宋江阵等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以及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场馆运营等交流合作。欢迎台湾体育专业人员来闽执教、参赛、训练、工作、交流。
7.全力促进体教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的有效衔接机制。做大做强区级业余体校,探索“市队校办”、“市队区办”的新模式。设立一批指向更明确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扩大招生选才的基础面。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和代表队,体育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学校的渠道,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探索先入职后培训。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促进青少年运动技能提高。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阮敦梁
联 系 人:黄剑
联系电话:0592-5121353
厦门市体育局
2021年7月13日
办公室:0592-5121239值班室:0592-5127451传真:0592-5121234
主办单位:厦门市体育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地址:厦门市体育路2号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27号 闽ICP备07070662号-3 网站标识码:3502000045Copyright @ 厦门市体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