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34-31-01-2021-011 | 主题分类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 |
发布机构 | 厦门市体育局 | 文 号 | 厦体函〔2021〕46号 |
生成日期 | 2021-07-30 | ||
标 题: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21203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
内容概述: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21203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尊敬的致公党厦门市委:
《关于以智慧体育为抓手做大做强我市体育产业的建议》(第20212037号)收悉,感谢贵单位对我市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收到贵单位《关于以智慧体育为抓手做大做强我市体育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召集办理处室开会研究并安排专人负责办理。贵单位提到的“开放部分智慧体育应用场景试点、结合智慧城市和新基建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智慧体育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体育+’跨界融合”等建议,对智慧体育赋能体育产业,体育与康养、教育、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局会同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文旅局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二、措施与成效
(一)积极推动科技兴体,建设智慧体育平台
近年来,我局利用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契机,不断加强智慧体育建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为重点,先后上线了“厦门i健身”、 “Ai运动”等智慧体育平台,在平台上实现体育相关数据搜集、分析和运用,在云端有效整合了公共体育资源,填补厦门线上体育服务的空白。2018年10月上线“厦门i健身”平台(厦门市学校场地设施服务管理系统),该平台集市民注册、学校(智慧健身房)场地预约、场地管理、进出场信息管理维护、人脸识别、保险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驿站公益课程管理及免费器材借用等功能,致力于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更方便、更丰富的公共体育服务,盘活存量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该平台自上线以来,共有41余万用户注册,单日最高预约健身人数达1万多人次。2020年8月18日上线了“Ai运动”平台,它是厦门首个市级智慧体育服务平台,集体育场馆预订、赛事活动报名、体育培训报名、协会注册、体育健身地图、新闻推送、运动计步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更方便、更丰富的公共体育服务,该平台上线以来,共有30余万用户注册,单日最高预约健身人数达5000人。
(二)深入开展运动健康测评,提升体育教育质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市教育局多年来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为主线,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学校体育监测评价制度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活力得以激发,学生体质健康得以提高。依托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体检工作,精细化跟踪掌握学生健康。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率、数据准确率逐年提升,数据上报率已保持多年达到100%,并且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2%以上(国家标准为90%)。完善“一生一档”,监测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监测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近视率,“超重+肥胖”检出率和龋齿率等。对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制定推优辅差计划。将“体育锻炼动起来”列入2021年十大重点任务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我市“健康厦门”行动计划,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线,继续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保障学生课间到教室外活动、体锻的时间。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创设符合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以赛促练。
(三)加强智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开发智慧体育场馆。2020年7月,我局试点建设全省首家集人脸识别、科学健身、智能储物、志愿服务、信息宣传为一体的新型公益智慧健身房,由思明区文旅局、筼筜街道、育秀社区、爱心企业共建共管共享。该健身房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配置了智能化健身设施、智能门禁系统、智能运动数据分析系统、智能储物柜、智能音响等,提供了以全人群、全时段、智能化的“一站式”健身体验。健身房对市民免费开放,并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为广大市民就近参加健身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2021年3月,我局创新试点经营性健身房闲置时段部分名额免费开放。探索首批4家经营性健身房(健体无极瑞景店、引体向善禾祥店、形馆龙山店、吾量健体文灶店)纳入厦门体育智慧健身房试点,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完善客服服务系统、引入保险保障机制,闲置时段部分名额免费向市民开放,进一步缩小“15分钟”健身圈。作为贯彻落实爱心厦门战略体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举措,厦门体育智慧健身房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已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和爱心企业提供公益服务、发挥科学健身引领作用的重要舞台。上线运行以来广受市民青睐和好评,开放11个月共计1.1万人次入场健身。
二是探索推动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我局积极指导推动智慧体育公园建设,让体育更加便利地走进市民生活。翔安区2020年投入220万元在鼓锣公园和扬帆公园内建成投用智能健身驿站、儿童笼式足球场、智慧步道、智能健身路径、沙滩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在满足全年龄阶段人群体育锻炼需求的同时增强了公园活力;提升改造位于同安环东海域滨海浪漫道的路桥体育集团紫荆夜跑园,作为智慧体育公园项目,该项目于2021年4月下旬竣工,公园内设绿色能源的灯光地面、智能灯光互动、如影随形的灯光陪跑、AR运动互动游戏、智慧动感单车、水幕秋千等设施,充分满足周边社区居民15分钟健身的需求。2021年5月1日起,不定期举办5.20公里的光影情侣夜跑活动,首次办赛夜跑园活动结合当天厦门环东夏日音乐节内容,吸引100对情侣、闺蜜、夫妻、亲子家庭。环东浪漫线水上项目今年“五一”期间共接待帆船体验等游客1000余人,紫荆夜跑园共有8500余名游客进园体验,成为周末千人聚集的旅游体验打卡点。
三是稳步推进新体育中心智慧场馆建设。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实践,坚持把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和优势融入体育行业服务和管理中来,用数字化优化政务管理,有力促进整个体育生态的互动和发展。在总结学习考察相关场馆的建设成果及咨询专家组的意见基础上,对新体育中心提出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科技赋能场馆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强化数字底座支撑、优化智慧服务体验、提升智慧管理效能、拓展智慧体育场馆生态、构筑长效运营能力。
(四)积极探索“体育+”,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体医融合”。2019至2020年,我局会同市卫健委联合开展“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工作,通过“体医融合科普讲堂”“运动处方师专业培训”“社区运动处方惠民”“社区运动干预慢病”等工作项目,积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形成“政府监管-居民参与-科学运动-医疗监督”的体医融合新模式。目前,已建立3个社区为“体医融合示范社区”,2个卫生服务中心为“体医融合示范站点”,1个企业为“体医融合科学健身指导站”,招募170名志愿者,为其开具“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干预,部分参与者已达到减少用药即可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的疗效,福建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对这一创新举措给予深入报道。
二是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近年来,我局联合市文旅局等部门积极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旅游虹吸效应,助力我市经济发展。举办了厦门马拉松赛、厦金海峡横渡活动、海峡杯帆船赛、F1摩托艇世锦赛、攀岩世界杯、世界铁人三项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国际女子高尔夫球公开赛、海沧半程马拉松、环东半程马拉松赛、铁人三项公开赛等一系列品牌赛事;各区也积极办赛,思明区举办了世界城市定向挑战赛、鼓浪屿日出女子跑、思明运动营;湖里区举办了中国俱乐部杯帆船赛、国际大学生篮球邀请赛和时尚三人篮球挑战赛;集美区举办了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荧光夜跑;海沧区举办了斯巴达勇士赛;同安区举办了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总决赛;翔安区举办了超级马拉松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通过赛事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从2018年开始,每年举办周期长达4个月的体育时尚季,推出“GO思明•动出彩”等一系列具有海岛风情的体旅融合产品,带动景区、旅游、餐饮、休闲、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实现体旅大融合、共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厦门得天独厚的环岛道路、沙滩、海域等天然场地资源,我市合理布局山地和水上运动区域,先后建成了总长度约25公里环东海域浪漫线(一、二期)、五缘湾帆船游艇港、全国首条、世界最长的7.6公里空中自行车道和贯穿厦门本岛东西方向、全长23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为促进休闲体育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以厦门岛内外的海域为依托,在环岛路、环东海域浪漫线形成了以马拉松、自行车、铁人三项、轮滑等综合健身休闲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运动休闲带。在观音山、五缘湾等海域形成了帆船、赛艇等水上健身休闲运动为主的运动休闲区。路跑、自行车、轮滑、帆船、高尔夫、沙滩排球、汽车越野等运动蓬勃发展,相应的体育协会、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推动了厦门体育休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计划引入高科技助训装备。在体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以往传统的运动器具设备已经很难满足更高标准和专业化的训练,我市在竞技体育队伍智能化数据分析方面也还存在不足。贵单位提出的“选取我市具有明显优势的体育项目,在运动中引入智慧器械、智慧可穿戴设备、智慧球具等高科技装备”建议,对我市在体育教学、竞赛活动、日常锻炼等场景应用上,提升可视化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下一步,我局将不断改进设备,引进高科技设备、器械等,增加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加强科学管理,推动竞技体育更快发展。
(二)加强智慧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是开设体育信息化智能课堂。积极与教育部门及高校联系,根据现有的政策探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体育课堂变革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计划与传统体育课堂相结合,在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市体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开设智慧课堂,开发智慧体育教学平台,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学习知识的获取渠道。二是积极引进智慧体育专家,提升体育信息化能力。积极引进智慧体育专家,利用高科技教具和助训设备,例如课上通过智能设备对学生心率、运动负荷进行实时课堂数据科学观测,量化运动效果,避免运动损伤,课后分析学生体育健康的数据,从而用更精准的数据和更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进一步提升我市相关学科的能力水平。
(三)继续探索适合我市的“体医融合”促进健康模式。我们将积极总结“体医融合示范社区”工作经验,不断完善“体医融合示范社区”站点网络建设,按照市体育局、市卫健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各区开展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21年前每个区至少建成一个依托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的示范社区试点,到2030年将体医融合工作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通过开展对各类人群体质健康干预,不断完善适合我市的“体医融合”促进健康模式,减低慢性病等多发病、常见病的患病率,助力健康厦门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科医训”一体化科技服务保障体系。我局将依托我市高等院校、体育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开展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体育改革发展、重大决策、科学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建立服务优秀运动队训练比赛的科技保障平台,加强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医务监督与运动营养工作,进一步完善科医训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
(五)争取将新体育中心打造成全国智慧场馆标准示范项目。厦门新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在引进国际成熟经验的同时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计划打造国内至今唯一可在专业足球场与专业田径场之间转换的比赛场地。我局作为项目业主单位将牵头与后期的运营单位共同推动智慧场馆的提升,通过智慧体育建设投入,如疫情防控 智慧验票、智慧安防、智慧草坪养护系统、电视转播与智慧观赛、智慧跑道等平台与智慧应用系统,提升新体育中心核心功能,挖掘体育场地潜力,将场馆的智能化建设与智慧化城市建设相融合。以智慧场馆的数字平台为基础,通过与国内领先的ICT技术供应商合作,打造数字中台技术将现有的已经上线运行“Ai运动”“厦门体育管理服务系统”“厦门市学校体育场地服务管理系统”等,逐步实现业务互通、网络互通、数据互通,将智慧化体育基础设施及应用进行融合,迭代发展,最终打造成为集场馆运营、赛事运营、活动运营、全民健身、体育旅游、商业演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体育平台。
(六)稳步推进海沧区马銮湾智慧体育公园改造项目建设。厦门(海沧)斯巴达勇士赛已连续3年依托现成的马銮湾带状公园举办,赛事吸引众多国内外选手参赛,3年赛事共辐射人次达100万以上。下一步,我局将积极推动指导海沧区在带状公园增设马銮湾斯巴达智慧体育公园,引入“物联网+体育器材”维护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群众运动氛围,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目前,马銮湾智慧体育公园改造项目已正式启动,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阮敦梁
联 系 人:郑瑞芳
联系电话:5121236
厦门市体育局
2021年7月25日
办公室:0592-5121239值班室:0592-5127451传真:0592-5121234
主办单位:厦门市体育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地址:厦门市体育路2号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27号 闽ICP备07070662号-3 网站标识码:3502000045Copyright @ 厦门市体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