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34-31-01-2025-001 | 主题分类 | 综合业务 |
发布机构 | 文 号 | ||
生成日期 | 2025-02-19 | ||
标 题: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厦门市棒垒球运动发展规划的通知 | ||
内容概述: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厦门市棒垒球运动发展规划的通知 |
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厦门市棒垒球运动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体育局
2025年2月18日
厦门市棒垒球运动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承担国家任务,聚焦两岸融合,依托学校全面提升厦门棒垒球运动水平,以棒垒球运动交流为媒介不断加深两岸交往互识,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贡献体育力量。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次规划期限为十年(2025—2035年),分为近期(1年)、中期(3年)、远期(10年)三个阶段制定发展目标。
至2025年,市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基本创建完成,全市棒垒球发展框架初步构建,高水平棒垒球赛事场馆建设启动,校园棒垒球氛围初步形成。
至2027年,全市棒垒球场地设施持续增加,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常态化两岸交流赛事初具规模,厦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两岸体育融合发展样板城市。
至2035年,棒垒球运动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普及,竞技水平显著提升,市民日常棒垒球运动需求基本满足,厦门特色棒垒球赛事IP品牌价值凸显,两岸活动交流密切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二)具体目标
1.建设改造一批满足各层级需求的棒垒球运动场地。建设可举办高等级赛事的棒垒球场馆,打造一批棒垒球运动场地,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2.全面普及棒垒球运动,提高棒垒球竞技实力。夯实群众基础,依托校园进行普及,增加棒垒球运动人口。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组建全国高水平的青少年市队,积极参加省运会、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系列比赛等高水平赛事,培养一批具有高竞技水平的后备人才。
3.构建完善棒垒球赛事体系。常态化开展市、区级及校际青少年赛事,培育厦门本地IP品牌赛事,积极承办高水平赛事活动,推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洲际、全国性重大赛事落地,提升我市棒垒球运动影响力。
4.加快棒垒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积极推动组建职业队伍,力争中国职棒联盟总部落地厦门,建设国家级训练基地,打造棒垒球春训产业。
5.实现两岸融合发展。打造棒垒球两岸融合高地,组建一支青少年两岸融合队伍,引进一批台湾高水平教练,至2035年,每年举办棒垒球交流赛事不少于20场,实现厦台青少年交流活动达3000人次,两岸交流密切,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典范。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标准、便利化的球场设施
1.打造“大型市级赛事场馆—中型区级专业场地—小型训练场地”三级棒垒球运动场地体系。根据地块性质、场地建设要求、交通情况、服务覆盖等要素综合布置棒垒球场地。依托翔安棒垒球发展突出优势,建设高标准、高能级大型市级赛事场馆和其他中型区级专业场地。考虑棒垒球场地服务覆盖特征,选择规划用地性质相符、建设条件成熟的地块,按照至少“一区一场”的标准对中型区级专业场地进行规划布局。结合体育公园、街道级、社区级体育场地及中小学运动场地,设置小型训练场地,通过分步建设,为广大市民提供相关运动空间。
2.大型市级赛事场馆。拟选址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建设厦门市棒球运动中心,建设标准满足承办A+级赛事(即世界棒垒球联合会、亚洲棒球联合会等国际棒球组织在我国举办的洲际以上赛事)的场地要求。
3.中型区级专业场地。力争每个行政区至少建设1片棒垒球场。翻新改造厦门市大嶝中学标准棒球场,新建厦门市大嶝标准棒球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翔安校区标准棒球场、厦门市九溪棒垒球场、厦门市海湾公园棒垒球场、厦门市泥窟石村片区棒垒球场、五缘湾南侧棒垒球场、集美区级体育中心棒垒球场、马銮湾区级体育中心棒垒球场、同安区西湖运动馆棒垒球场等9处场地,通过利用公园绿地、体育用地、教育用地(高中)等方式,打造多处专业棒球场地,提升比赛训练条件。相关场地建设标准应满足中国棒球协会认证的B、C、D类赛事场地要求。
4.小型训练场地。通过挖掘闲散公园空地、校园设施兼容设置棒垒球场地,场地宜按照标准场地内场(用地面积约1000-1500平方米)及打击笼场地(用地面积约200-300平方米)进行设置。通过新增若干片配建式的棒垒球场地,完善棒垒球场服务覆盖,满足市民开展棒垒球练习活动需求,提高棒垒球群众普及程度。
棒垒球场地规划一览表
区属 |
名称 |
时序与 方式 |
用地性质 |
规模 (平方米) |
等级 |
翔安区 |
厦门市棒球运动中心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
近期新建 |
教育用地 |
40000 |
大型市级 赛事场馆 |
翔安区 |
厦门市大嶝中学 标准棒球场 |
近期改造 |
教育用地 |
16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翔安区 |
厦门市大嶝标准棒球场(阳塘北三路与阳塘东路交叉口北侧体育用地) |
近期新建 |
体育用地 |
14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翔安区 |
厦门市九溪棒垒球场 (蔡厝东路与后浦路交叉口东侧体育用地) |
近期新建 |
体育用地 |
3600-6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翔安区 |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翔安校区标准棒球场 |
远期新建 |
教育用地 |
10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思明区 |
厦门市泥窟石村片区 棒垒球场 (洪莲北路与洪莲东路交叉口东南侧公园绿地) |
近期新建 |
公园绿地 |
3600-6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思明区 |
厦门市海湾公园棒垒球场 |
近期新建 |
公园绿地 |
3600-6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思明区 |
厦门大学学生公寓 棒垒球训练场 |
现状 |
教育用地 |
72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湖里区 |
五缘湾南侧棒垒球场 (仙岳路与侯卿路交叉口东北侧公园绿地) |
近期新建 |
公园绿地 |
3600-6000 |
中型区级专业场地 |
集美区 |
集美区级体育中心 棒垒球场 |
近期新建 |
体育用地 |
3600-6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海沧区 |
马銮湾区级体育中心 棒垒球场 |
远期新建 |
文化用地 |
3600-6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同安区 |
西湖运动馆棒垒球场 |
远期新建 |
体育用地 |
3600-6000 |
中型区级 专业场地 |
注:场地规模为建议性估算指标,最终规模以实际建设方案为准
棒垒球场地规划分布图
(二)实行体系化、全覆盖青少年推广模式
5.持续推广校园棒垒球。将棒垒球文化融入校内体育教纲,开展师资力量培训,鼓励开设兴趣培养、技巧训练、团队配合等训练课程以及开设课后延时服务,把棒垒球与日常体育课堂融为一体,营造校园棒垒球氛围,激发更多青少年参与棒垒球运动。完善棒垒球联动学校体系,结合市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建设,以每年新增10所联动学校为目标,开设棒垒球课程,扩大棒垒球运动校园普及面,3年将棒球运动普及到150所学校。
6.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选拔制度,采取“市队校办”方式,组建U12、U15、U17三个级别青少年棒垒球市级运动队(区域中心代表队)。深化体教融合,提升市队学训水平,为棒垒球后备人才培养搭建全面发展平台。抓住省运会新增棒球项目的重要机遇,力争人才建设出成果、见成效,在省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7.常态化开展市、区级青少年赛事。探索开展联动学校及其它有条件的学校代表队间的常态化交流比赛,定期组织举办厦门市棒垒球锦标赛,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多个组别,提高青少年参赛频率,为青少年选手提供展示和提升的机会,促进棒垒球运动在基层的普及和推广,及时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棒垒球运动苗子。
8.打造“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才培养链条。结合中小学名校,在现有招生政策的基础上,探索棒垒球体育特长生招生制度,畅通优秀运动员的升学路径,提高优秀运动员成才率。依托厦门大学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棒球项目,加大棒球特长生招生力度,高定位打造人才培养一条龙体系。
(三)培育高水平、市场化的行业链条
9.积极承接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职业赛事。依托高规格赛事场馆,积极与国内外棒垒球赛事组织机构合作,争取举办国家级和国际级的棒垒球赛事,包括青少年世界杯、亚洲锦标赛、亚洲棒球U12、U15、U18青年冠军赛等洲际赛事以及全国运动会和国际高水平职业赛事等。打造亚洲青少年棒球联赛,提升厦门棒垒球运动在亚洲的影响力。
10.全面培养行业人才队伍。常态化面向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练员开展业务培训,培养一批基层棒垒球启蒙教练,支撑项目体系化推广,不断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加快培养裁判等技术官员,建立专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裁判数量和执裁水平,满足高水平赛事专业组织能力。
11.培养扩大棒垒球群众人口。充分发挥在地台商优势,依托现有在厦台企组建的慢垒球团队,鼓励企事业单位进行棒垒球相关培训,支持工会组织开展企业业余棒垒球联赛,增加业余棒垒球爱好者参与数量,以多种形式推广普及棒垒球运动。
12.建设国家级训练基地。根据场地条件,积极承担国家棒球队集训与职业球队春训任务,推动棒球产业与城市旅游、休闲、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13.积极争取中国职业棒球联盟总部落户。培育发展厦门棒垒球职业队伍,加快推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委与厦门市、亚洲棒球总会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争取将中国职棒联盟总部设在厦门。
(四)实现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融合
14.加强厦台两地中小学校际交流。持续拓宽对台交流面,引导支持厦门小学与台湾小学定期开展校际交流赛、校园互访、共同训练等棒垒球运动交流合作。每年为闽台两地组织棒垒球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研学等活动,为两岸青少年相互了解、走近走亲提供窗口,在交流中不断加深两岸青少年同根同源的认识。
15.持续打造闽台两岸交流精品赛事。探索举办厦金棒垒球联赛,打造以青少年为主、两岸各类人群广泛参与的两岸交流赛事的品牌IP,常态化举办厦门市“海峡杯”两岸棒垒球邀请赛和“熊猫杯”中国慢投垒球企业联赛厦门分站赛等,邀请台湾队伍、大陆队伍或组建混合队伍共同参与比赛,不断提升赛事影响力,成为两岸重要交流活动。
16.促进两岸棒垒球人才流通。鼓励支持各学校根据国家有关安排台胞子女就读的政策招收台籍优秀棒垒球运动员,以及通过人才引进或球员聘用等方式,在各年龄层引进台湾高水平棒垒球运动员,与本地运动员组成闽台融合队伍共同训练,并代表厦门市参加省级及以上赛事。构建两岸专业棒垒球人才共享平台,聘请台湾高水平棒垒球教练,加强两岸棒垒球执教方法、训练体系、战略战术的交流。加强与中华台北棒球协会合作共建,与台湾县市区建立棒垒球友好城市关系。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市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组织架构
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工作专班办公室和市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联动学校委员会等,明确下设工作职能,建立市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视工作需要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研究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高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统筹协调。
(二)强化闽台棒垒球工作资金保障
积极向上争取并充分利用好各级相关资金扶持政策,将闽台棒垒球工作资金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统筹保障,构建高水平、高质量市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推动棒垒球运动发展。
(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政企协同
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增加对棒垒球项目的投资和赞助,承担棒垒球基础设施建设、青少年培训、赛事组织等方面的责任,共同促进棒垒球运动发展。
厦门市体育局办公室
2025年2月19日印发
办公室:0592-5121239值班室:0592-5127451传真:0592-5121234
主办单位:厦门市体育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地址:厦门市体育路2号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27号 闽ICP备07070662号-3 网站标识码:3502000045Copyright @ 厦门市体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