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0134-31-01-2025-028 主题分类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
发布机构 文 号 厦体函〔2025〕43号
生成日期 2025-07-08
标 题: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043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内容概述: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043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043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24 18:57
字号: 分享:

王丽霞委员:

  《关于加强我市“体卫融合:构建健康社区”的建议》(第20254043号)收悉。由我单位会同医保局、卫健委、教育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接您《关于加强我市“体卫融合:构建健康社区”的建议》的政协提案材料,我局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专题研究,积极联系会办单位共同推动落实。您的提案材料指出体卫融合服务点数量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现就我市体卫融合工作情况及政协委员建议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二、措施与成效

  (一)持续建设服务点

  根据厦门“健康大会”的要求,到2030年“体卫融合示范站点”在我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全覆盖,到2025年至少在一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体卫融合示范站点”,目前在全市40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已建设“体卫融合示范站点”28个,其中,2024年新增试点单位11个,提前超额完成既定目标,通过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持续随访、中医康复服务,有效实施健康促进干预,取得良好成效,群众获得感强,体卫融合理念深入人心。并在集美区率先布局体卫融合试点全覆盖,联合厦门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开展运动处方、运动建议处方、运动指导在体卫融合试点单位的全面指导。

  (二)规范试点标准

  2020年我局和卫健委联合出台了“体卫融合示范站点”建设指南。各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根据各自场所条件、专业优势、经费等情况,配备能开具“运动处方”的全科医生及掌握体质测试评估的医生,设置体卫融合问诊室、健康信息管理室、体质测试评估室,配置慢病人群医学诊断设备和国民体质测试仪器;街道社区设立服务咨询窗口、健身场地、宣传栏,并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试点建设,逐步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社区体卫融合执行方案,制定工作流程和标准,为后续各区工作推进提供样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三)融入市场资源广泛开展科学健身

  我局与飞芽运动等企业合作,在部分社区体卫融合服务点引进AI智能运动设备,将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与社区健康需求紧密结合,提升了市民健康管理能力和运动指导服务的获得感,提高了试点单位的建设质量。为广泛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在部分智慧健身房配备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与体质监测等服务。市、区两级已挂牌成立 10 余家科学健身指导站,深入社区、贴近群众。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驿站常态化开设轮滑、太极拳等 25 门公益课程,累计参与市民数万人。推动90个社区搭建平台、提供场地,方便社会体育指导员就近常态化开展公益课程和科学健身指导活动,多层次持续开展科学健身。

  (四)多元培养人才

  自2022年开始,我局联合市卫健委,每年联合举办厦门市运动处方师及运动建议处方培训班,共有347人次参加培训。并先后选派10余名体育及医务人员参加省级层面运动处方师培训。目前,我市共有75名国家认证运动处方师,常态化开展体卫融合的相关人员约200多人。在运动处方师工作站每月一次举行相关培训,参与人次200多人。

  市教育局在厦高校积极探索体卫融合相关专业建设,开设了临床运动生理、运动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相关专业,推动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持高校、职业院校与医疗机构、体育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厦门大学医学院与多家医院合作,设立运动健康管理中心,聘请临床医生指导学生开展运动干预与健康管理实践。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与简极科技公司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校企联合在运动数据采集与分析、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共同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发展。

  (五)加强宣传普及

  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体卫融合的成功案例、专家解读等内容,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体卫融合在预防疾病、提升体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公众对运动促进健康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利用我局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科学健身大讲堂等群众基础扎实的线下服务,提升体卫融合、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市民对其认可度。

  市卫健委通过多渠道宣传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提升全民运动健康意识。利用公园、运动馆、小区宣传栏、公共交通媒体、微信公众号、官方视频号等平台,开展广泛宣传,并借助 APP 网红健身达人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引领“科学健身有效健身、全民健身”新潮流。

  目前我市体卫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卫融合工作仍存在运动处方师人力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试点建设、人才培养等还需进一步加快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试点单位建设

  预计在2025年新增试点单位6个,实现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卫融合试点单位建设的全覆盖。在已有厦门市体卫融合专家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市级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及区级分中心。在集美区进一步探索建立政府、医院、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以数字化赋能的体卫融合集美模式,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在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邀请专业能力较强的运动处方师坐诊,组织体卫融合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实操培训,提高实操能力。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挖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资源,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借助其影响力宣传体卫融合理念。

  市教育局将推动高校整合体育、医学相关资源,进一步深化跨学科专业建设,增加运动干预、健康管理等前沿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支持高校与更多医疗机构、企业合作,共建体卫融合实践基地,提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完善收费制度

  国家医保局明确体育健身、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在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国家医疗保障局 财政部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医保发〔2021〕 5号)明确规定了基本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范围。市医保局提出运动处方主要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采取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在国家规定的医保基金不予支付范围。

  经与医保局沟通了解,按照国家医保局的指导意见,运动医学指导服务属于“普通门诊诊查费”项目中的一部分服务内容,医疗机构在开展运动评估筛查相关服务可按照普通门诊诊查费收取。下一步,按照国家和省医保局的统一部署,我市将梳理现行项目,对接全国医疗服务立项指南,逐步实现全国医疗服务项目的统一。

  (四)拓宽资金来源

  将持续深化政企合作,推动体卫融合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挖掘本地体育企业潜力,将积极推动相关企业在社区建立社会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探索与智能体育器械、健康管理等领域企业合作,拓展体卫融合服务场景;鼓励企业与高校产学结合,共同开展体卫融合课题研究,引导企业参与智能健康场景搭建,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领导署名:阮敦梁

  联 系 人:舒黎明

  联系电话:0592-8129533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体育局

  2025年7月7日

  厦门市体育局办公室

  2025年7月8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办公室:0592-5121239值班室:0592-5127451传真:0592-5121234

主办单位:厦门市体育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地址:厦门市体育路2号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27号 闽ICP备07070662号-3 网站标识码:3502000045Copyright @ 厦门市体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