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34-31-01-2025-032 | 主题分类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 |
发布机构 | 文 号 | 厦体函〔2025〕47号 | |
生成日期 | 2025-07-08 | ||
标 题: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2070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
内容概述: |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2070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民建厦门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体育健身设施运维管理的建议》(第20252070号)收悉,该提案由我局会同市教育局、市市政园林局和各区政府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体育健身设施的运维管理是保障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提案反映了我市体育健身设施在运营模式、管理体系及维护机制等环节的运行情况,并提出了兼具针对性与实操性的建议,为我市优化体育健身设施运维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与实施路径指引。我局高度重视贵委的建议,与各区、各单位交换意见,积极吸纳贵委的建议,采取多项举措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从深层次、多角度推动各区、各部门完善体育健身设施的运维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措施与成效
(一)关于“强化运营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是加强市级统筹与专项治理。我局牵头开展“公共体育设施相关问题”民生热点专项治理工作,联合市市政园林局、国资委等部门,推动各区制定体育设施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联动、巡查、定期维护等6项长效机制。出台《安全生产标准导则》,指导第三方建立体育设施巡查制度,为设施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如思明区将街道体育设施管理纳入区级绩效评估,同安区明确镇街、村组织管理职责,湖里区建立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等工作制度。二是社区与公园推行精细化管理。市市政园林局对下属公园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常态化开展健身设施巡查,委托专业人员维修更新,如金榜公园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设施使用寿命;海沧区各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学校每周、社区每月、公园每季度检查设施;湖里区要求新改建体育场地增设公告牌,维修方需2小时响应、24 小时排除故障。三是学校开放实现智慧化管理。我局会同市教育局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应开尽开”,截至2024年底,全市183所学校通过“厦门i健身”平台预约向社会开放。学校采用扫码、刷身份证及人脸识别技术,市民刷脸即可入场,即解决安全隐患,又便利老年人入场,极大提高了市民的体验感、获得感。
(二)关于“采取多样化资金运作模式解决体育设施建、管、维的经费问题”的建议
我局积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解决体育设施建、管、维问题。一是政府投建的体育设施由属地财政统筹资金来维护管理,各部门、各区、各街道将辖区建、管、维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二是我局加大体彩公益金投入,将体育设施建、管、维纳入各区体彩公益金竞争性评审,调动各区积极性,做好健身设施器材维修和维护。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例如,思明区盘活闲置楼宇空间建设智慧健身房,由属地管理单位负责日常管理运维;海沧区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体育设施;集美区通过集美旅游公司运营体育设施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加大宣传,吸引群众参与健身活动。
(三)关于“创新运管模式”的建议
鼓励各区各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委托运营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思明区创新采用“企业自筹+政府补助”模式,扶持企业自营品牌赛事,带动大量资金投入,提升设施使用率与知名度,还盘活闲置楼宇建设智慧健身房;湖里区采取“国企+街道”的合作模式,构建起覆盖体育设施建管维的管理体系;集美区委托企业运营杏林湾公园体育设施,开展多元化业务;海沧区探索PPP模式引入企业进行设施智能化改造与运营,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同安区引入企业改造老旧体育设施,建立“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使用满意度超95%;翔安区与企业合作运营翔安区人民体育场,拓展商业合作创造收益。各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多样化合作模式,显著提升了体育设施运营效益与管理水平。
(四)关于“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建议
我局依托“厦门i健身”平台,实现健身地图查询、学校场地预约、维修信息申报等功能,目前平台注册市民超110万,累计入场锻炼群众超1100万人次。各区也充分挖掘平台潜力,拓展宣传与反馈渠道:思明区通过“厦门i健身”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广泛发布健身课程和活动信息;湖里区要求新改建体育场地增设公告牌,明确维修方2小时响应、12小时到场、24小时排除故障的服务标准;同安区开展全区公共体育设施摸排工作,将设施信息上传平台形成数据化地图;翔安区则依托平台采集分析群众预约信息,科学优化设施投建规划和开放时段,进一步提升体育健身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五)关于“进一步健全校园体育设施资金投入与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是责任保险实现托底。市教育局和各区政府作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责任主体,通过“厦门i健身”平台、学校开放闸机监控设施系统,实现预约入校同步审核身份等功能,保障开放安全。依据相关文件,将购买保险作为市民入校条件,现已引入7家保险公司入驻平台,市民一年意外伤害险仅需10元,学校也自主购买公众责任险,拓宽市民健身受伤救济渠道,解决学校责任焦虑问题。二是资金保障校园开放。从2024年起,市属学校的体育场地可获得一次性改造补助(每所不超30万元)及日常运营补助(每年不超20万元),用于场地改造和设施翻新,显著提升了体育设施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性。市教育局每年对开放校入校锻炼人次、开放时长、经费使用情况等开展考核。三是中小学校“应开尽开”。2024年,全市新增学校场地设施对外开放24所,完成“为民办实事”目标的240%,进校园锻炼市民达290万人次。截至2024年底,中小学开放总数达240余所,其中中小学校开放183所,同安、翔安非预约制农村中小学校开放60余所,有效满足了市民就近锻炼需求,初步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目标,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牵头各区、各单位深化体育健身设施管维工作:
(一)完善管维机制
推动各区、各单位构建层级清晰、责任明确的管维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标准,健全动态巡查、分级处置等机制,强化制度约束与执行效能,推动管维工作向长效化、精细化发展,全面提升体育设施整体运维规范化水平。
(二)创新运营模式
推广各区成熟经验,继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施改造与运营。探索公益性、低收费的“以商养体”模式,在大型场馆周边引入体育培训、赛事服务等业态,提升设施自我造血能力。
(三)优化平台建设
不断优化“厦门i健身”系统,提升操作便捷性,实现设施智能管理与高效维护。整合资源信息,优化开放管理,加强宣传推广,开展“科学健身”科普活动,构建“线上预约—线下参与—实时反馈”的科学健身生态链,提供智能便捷服务。
特此致函。
领导署名:阮敦梁
联 系 人:吉新鹏
联系电话:5339336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体育局
2025年7月7日
厦门市体育局办公室
2025年7月8日印发
办公室:0592-5121239值班室:0592-5127451传真:0592-5121234
主办单位:厦门市体育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地址:厦门市体育路2号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27号 闽ICP备07070662号-3 网站标识码:3502000045Copyright @ 厦门市体育局 版权所有